2.png


LOW TECH ART LAB”步入第12个年头,“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在后疫情时代延续跨学科的研究创作范式,面向当下的媒体文化与科技生态等议题,探讨“机器”“自然”与“人”的协同关系,也向艺术机制中的作者、观众与作品构建新的可能性。


        

于低科技而言,“实验室”是一群人使用理性工具,从实验项目出发,以研究的方式展开知识生产的工作场所。

工作室向实验室的转变,意味着艺术家的工作方法是自上而下的革新;文艺复兴前后不乏艺术工作室的雏形,大艺术家的工作室不仅是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也是师生共同合作和培育的场所,例如安德烈·德尔·韦罗基奥工作室,借用罗伯特·斯托尔(Robert Storr)的一句话:工作室是“A Room of One's Own, A Mind of One's Own“。现代化的分工,现代性的组织方式等,工作室已然从传统大艺术家工作室走向艺术工厂,媒介的扩展,科学工具的使用,艺术类型的扩充,艺术家的工作室也逐步向“实验室”迈进。通过实验项目展开,从相关文献调研,材料的实验,原型的迭代等规范化的流程逐步构成研究范式,从而进行知识生产。从个体走向团体,使用金字塔型、导演中心制、扁平式、项目制等现代化的组织架构,实验室也让艺术家的创作一直在进行中,创造力、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和表达方式在实验室的架构中也逐步趋于成熟。

3.png

来自机器视觉的感知系统
The perceptual  systems in machine vision

 自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以来,探索现实的潜在本质一直为哲学家们所痴迷。自从《黑客帝国》上映以来,这样的观念也成了流行文化的重要内容。但直到最近,模拟假说一直是学术界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要认为技术可以创造出与现实难以区分的模拟?因为不幸的是,现实给人的感觉太真实了。机器视觉以某种方式直接连接人类大脑的感知系统,用机器产生的新感觉取代佩戴者所看到、听到、感觉到、闻到甚至尝到的任何体验。未来的虚拟现实世界可能有一天会被视为与现实世界一样真实。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我们当前的现实将立即受到怀疑;毕竟,如果我们能创造出有意义的虚拟世界,那么宇宙中其他地方的其他文明是否也可能这样做呢?然而,如果这是可能的,我们又如何知道我们不是已经置身他们的模拟之中呢?


小小透露一下~《低科技艺术实验室+郑达》画册印刷版也将于2022年与大家见面啦~

4.png

最后,低科技艺术实验室全体成员

 恭祝大家新春愉快!